1-9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95.27億元,同比增長12.6%;工業增加值95.3億元,同比增長13.9%,入庫稅收完成10.93億元,同比增長37%——剛剛出爐的統計數據,讓新都衛星城工業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楊盛勇舒了一口氣。“不僅僅是經濟指標數據上的遞增,更難得的是,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下,工業區基本還沒出現過企業裁員和用工荒等情況。”楊盛勇認為,門類齊全、發展質量高,是工業區平穩較快增長的關鍵。
  新都工業區1992年開建以來,奠定了“大而全”的發展基礎,但特色優勢不明顯卻成了“軟肋”。在確保門類齊全的基礎上,新都正加快調整結構,向“專而精”的方向轉變。
  □本報記者 張明海
  門類齊全 特色卻難以顯現
  10月底,新都工業區,四川昆侖石油設備製造有限公司廠區內,一套石油鑽井設備系統整裝待發,即將運往伊拉克。“這是香港一上市公司預定的,訂單近8000多萬元。”昆侖石油設備製造公司工作人員郝東磊介紹。
  2005年落戶新都工業區,從租賃廠房,到現在2萬多平米的正式廠房;從基礎石油鑽井部件,到正在開發的價值10多億元的海上石油鑽井平臺——昆侖石油設備走過的歷程,是新都工業區發展的縮影:產品門類齊全,攤子大,效益也不錯。目前,新都工業區涵蓋了汽車、油氣裝備、航空動力、電線電纜、電子信息、醫葯、食品等諸多領域。
  然而,對於一個企業來說,這是優勢,對於園區來講,卻面臨著特色不明顯的問題。“攤子基本上已經全部鋪開了。但與新建工業區相比,就沒有了高端規劃的後發優勢。”新都經信局負責人表示。
  這意味著,園區發展需要在進行結構調整的基礎上轉型升級,轉出特色來、轉出自身的“拳頭產業”來。
  調整結構 轉型需要有所取捨
  從“大而全”向“專而精”轉變,對於新都工業來說,該如何進行?關鍵是培養龍頭企業,增強其在行業內的影響力和帶動作用,帶動做大產業鏈。
  在此方面,新都目標已經確定:構建以新型工業先導發展為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以軌道交通、能源裝備、航空動力、汽車整車及零部件以及機電裝備製造為主導,現代包裝、醫葯、食品(飲料)等特色優勢產業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已經成型的園區佈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不可能像新建園區一樣從零開始、高位引進、全新佈局,也不可能大拆大建,這對於我們來說考驗更為艱巨。”楊盛勇表示。外引內培,是新都最為強調的理念:既要做大增量,又要優化存量,要充分利用西南石油大學、工研所、420等大學和專業機構的科研力量。
  今年,占地1200畝、投資50個億的南車整車項目的落戶,推進了新都眾多裝備製造廠商的整合和產業鏈的集成進一步加快轉型升級的進程;與西南石油大學共同謀建的石油裝備產業研發中心,也正在緊密鑼鼓的實施推進中……
  在楊盛勇看來,從“大而全”向“專而精”轉變,始終需要堅持的是對發展質量的註重,“變相對粗放向有的放矢的重點側重,培養出帶動性強、具有顯著特色的龍頭企業,促進園區的整體轉型。”
  (原標題:老工業園區轉型從“大而全”轉向“專而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g62rgesx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